感應線圈是第一種類型的電力變壓器。在1836年至1860年代的發展過程中,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反復試驗發現了控制所有變壓器的許多原則,例如匝數和輸出電壓之間的比例,以及使用“分割”鐵芯來減少渦流損耗。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Faraday)于1831年發現了感應原理,即法拉第感應定律,并首次對線圈之間的感應進行了實驗。
感應線圈由美國醫生查爾斯·格拉夫頓·佩奇于1836年發明,同年由愛爾蘭科學家和天主教牧師尼古拉斯·卡蘭在馬約坦圣帕特里克學院獨立發明,并由威廉·斯特金改進。喬治·亨利·巴赫霍夫納(GeorgeHenryBachhoffner)和斯特金(Sturgeon)(1837)獨立發現,由鐵絲組成的“分割”鐵芯可以減少功率損耗。早期的線圈有卡倫和安托萬·菲利伯特·馬森(1837)發明的手搖式斷路器。自動“錘子”斷續器是由雷夫發明的。愛爾蘭都柏林的詹姆斯·威廉·麥克高利教授(1838)、約翰·菲利普·瓦格納(1839)和克里斯蒂安·恩斯特·尼夫(1847)。希波利特·菲索(1853)介紹了淬火電容器的使用。海因里希·魯姆科夫(HeinrichRuhmkorff)通過大幅增加二次繞組的長度,在一些線圈中使用5或6英里(10公里)的導線,產生了更高的電壓,并產生了高達16英寸的火花。19世紀50年代初,美國發明家愛德華·薩繆爾·里奇(EdwardSamuelRitchie)引入了分體式二次結構,以改善絕緣性能。喬納森·納什·赫德研究感應線圈。凱倫的
感應線圈在2006年被命名為IEEE里程碑。
感應線圈用于為早期氣體放電和克魯克斯管以及其他高壓研究提供高壓。它們還被用來提供娛樂(例如,點燃蓋斯勒管)和驅動用于庸醫的小型“震動線圈”、特斯拉線圈和紫外線裝置。赫茲用它們來證明電磁波的存在,正如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以及洛奇和馬可尼在第一次無線電波研究中所預測的那樣。它們最大的工業用途可能是在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早期的無線電報火花隙無線電發射機和為早期的冷陰極x射線管供電,之后它們在這兩種應用中都被交流變壓器和真空管所取代。然而,它們最大的用途是作為內燃機點火系統中的點火線圈或火花線圈,盡管現在斷續器觸點已被固態開關取代,但它們仍在使用。一個較小的版本用于觸發照相機和閃光燈中使用的閃光燈。